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监事会(2018-2023)名单
理 事 长:
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副主席、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科学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多家国内国际刊物的执行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历任兰州大学地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等职。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粉尘黄土记录、晚第四纪环境演变、气候变化、环境考古、史前文明演化与人-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目前主要从事气候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兴衰、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和机制、亚洲全新世夏季风变化和西风气候变化模态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NCC、NC、PNAS、ESR、SR、QSR、《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40多篇,其中SCI论文390多篇,总引2.5万次,SCI刊物引用1.6万多次,H指数65,是国际高被引科学家。获省部级科技奖14项(含一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2007,2018)。
副理事长:
董治宝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风成过程研究和行星风沙地貌研究,曾参与和主持40多项研究项目,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在重要地学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 Earth Science Review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出版专著5部、参与6部专著编写。在风沙研究专用仪器研制方面获国家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现兼任联合国《沙漠化防治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独立专家,非洲沙漠化防治行动计划咨询专家,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国际学术组织职务。美国水土保持学会期刊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Elsevier出版集团期刊Aeolian Research、Journal of Arid Land等期刊副主编。
葛全胜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等荣誉称号。已主持国家973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计划、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课题)60多项;出版专著/编著10余部,发表论文240余篇;成果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引用与好评。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主编、《地理学报》副主编等职。
何大明
现任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水文地理与水文生态学家。长期立足西南高原山地开展国际河流研究。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的持续支持下,系统第开展了国际河流水文生态过程及变化归因、跨境水资源利用与权益保障、枢纽工程水文生态影响及安全调控等创新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200多篇,在科学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4部;提交的30多份非公开研究报告,在大内参系统刊发,被国务院及其多个部委办局和国企采纳。获得排名第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
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执委。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任Growth and Change共同主编,《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热带地理》等副主编、Economic Geography, Applied Geography等10多个中英文期刊编委。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高级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Environmental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等多部著作。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奖、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六届教育部高等院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李小娟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与应用研究,曾主持“十一五”863重点项目课题“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十二五”973预研“城市典型区域不均匀沉降信息获取与机理研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专题“水资源水环境立体监测体系集成研究”等。曾获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名词委员会先进个人(2010年),先后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现兼任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家名词委委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数据应用标准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等。
刘敏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副主任、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自然地理学与环境灾害过程综合研究。发展并提出城市自然地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推进城市(群)地表系统自然-人文过程与机理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应用。研发了基于城市下垫面和多源来水的城市洪涝淹没耦合模型(ECNU FloodUrban),提升了城市洪涝综合风险评估的分辨率和精细化模拟,研究成果被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和城市安全规划采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多项。已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地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一带一路分委会副主任,中国环境学会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亚洲中心主任。
鹿化煜
现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从事季风气候演化、黄土-沙漠-河流地貌过程和更新世古人类技术行为与环境等研究, 深入黄土高原、沙漠、青藏高原和阿拉伯海等考察60余次,承担着古气候定量化重建和地球冰期起源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美合作项目等,主讲《自然地理学》、《地理学基础》。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被引用8000余次(包括被SCI引用近6000次), H指数4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 、首批“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2)。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2015-2019)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8-2022)、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2014-2018)等。曾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排名第4)、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排名第3)、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排名第1)等。已培养研究生50余名。
宋长青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部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孢粉学会、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中国地理科学)副主编。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部副主任。多年来致力于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学区域综合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及学术管理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撰写专著 6 部。
吴正方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大气科学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地理科学》编委会委员。主要学术成就:1)对中国东北和东亚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取得开拓性进展;并阐明森林动态演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完成东北地区树种和森林类型生态区划分和生态适宜性评价;3)评估了大兴安岭-东北平原过渡区边际气候效应与区域生态敏感性;丰富和发展了区域气候研究的理论和方法;4)开展了长白山林线和苔原带植被的动态变化研究。基于人地和谐的生态系统平衡理念,提出长白山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要重视区域差异、重视古今差异,重视研究的可持续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20篇,出版专著2部。曾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称号。
夏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水安全研究院院长、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发展中国家专门委员会主席等职。曾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主席。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在径流形成与转化的时变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年获国际水资源管理杰出贡献奖,2014年获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颁发的国际水文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国际水文科学奖(IHP-Volker Medal)”,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薛德升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院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地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巨型城市委员会执行委员。1986-1997年在中山大学地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获聘“珠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城市地理和城乡规划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地区)合作重点项目1项,其它国家和国际合作项目10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等奖项;担任《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7个学术期刊编委。
张国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科技社团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地理学报》编辑、学会副秘书长(1996-1999)、秘书长(1999-2014)、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2014-2018)。成功地组织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建立了“亚洲地理学大会”“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理学会区域学术年会”等系列会议机制,创建了亚洲地理学会,巩固并推动了中日、中法、中韩、中美、中俄、中英、中印、中哈国家地理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繁荣中国地理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多次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1987,2001)、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团体干部奖(1996,2000)和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1993)等奖励。带领学会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先进集体(2003,2007)和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2011,2017),以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项目奖励(2012-2014、2015-2017、2018-2020)。